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重庆企业 > 正文

《重庆晨报》:他把家传小手艺做成年销千万元的大生意

发布日期:2016/2/1 12:46:18 浏览:436

重庆晨报


重庆晨报》1月27日7版报道


■对话


刘发君。本报记者郎清湘摄


■人物


刘发君,43岁,重庆人,搞过测量、做过文案、卖过油漆,现在是郑州一品定制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声音


我就是想把企业做到“一品”的质量、“一品”的售后、“一品”的服务,所有的口碑都得“一品”。


思考实践越多


收获就越大


重庆晨报:为什么会创业?


刘发君:结婚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生活自己得去打拼。所以,常常思考下一步做什么。思考得越多,实践得越多,收获就越大。


重庆晨报:你是一个有乡愁的人吗?


刘发君:虽然在郑州做生意,但我一直很想我们重庆,我们忠县,一般有空我就会回家多待上几天,现在郑州离重庆越来越近了——郑万高铁要修了,以后回家就方便了。


午后,阳光照得人有些睁不开眼。可刘发君没有休息,仍然带着自己的设计团队在电脑前忙碌着。黑框眼镜、白色圆领T恤、黑色牛仔裤,脸上少有皱纹、头上看不到白发。


1973年出生在忠县的刘发君看起来像30岁出头,“大部分客户都猜不出我的年龄,都说我只有30岁左右,这个肯定是个人的心态问题。我就是心态比较好,对待客户比较真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没想怎么真正去赚钱,想的是接了单过后,怎么把客户的任务完成,就是没有为挣钱而挣钱,一种喜好而已。”


出生在重庆忠县的刘发君,经历并不算传奇,他在工地搞过测量,在办公室做过文案,在建材市场卖过油漆……凭着独到的眼光,刘发君最终成为河南当地首屈一指的、从事“金属广告标识”产品“私人定制”的厂商。


创业:源于生活压力


由于在郑州读大学,上世纪90年代初,刘发君便只身一人,从忠县农村来到河南。


1996年,专科毕业后,他在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工作。刘发君回忆,当时的工作比较琐碎,既要到工地去搞测量,也要负责部分办公室文案工作,可即便如此,收入状况依然不理想。


2000年,刘发君成家了,面临着各种压力,“背井离乡,如果不自己经营点事情的话,可能会面临生活危机。”


靠着结婚时的两万元喜钱和向父母借的钱,刘发君多方筹得了10万元,开始做起了生意。


在房地产企业工作的经历,让刘发君选择了做建材生意——他租起门面、卖起了油漆。几年下来,虽然没怎么赚钱,但也没亏什么钱。


转行:小心翼翼


2002年,刘发君决定转行,开始进入“广告标识、商标标识制作”行业。


刘发君销售油漆的门面附近,有不少商家在进行广告标识和商标标识制作,再加上那一年郑州市正在搞城市建设,他认为“这一行”应该会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考察了将近6个多月,参加了很多展会,去了北京、上海、广州,再去考察厂家的设备过后,才开始改行,非常小心翼翼。确实挣钱不容易,害怕赔钱,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除了同学,没得其它任何关系,只有考察清楚、再考察清楚。”刘发君说,自己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转行还有一个背景——情感。


刘发君的父亲在重庆老家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手艺人。刘发君回忆说,在造船厂工作过的父亲,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设备,将钢材、铝材等金属,变成一些有用的器材。因此,从儿时起,刘发君就对金属制品制作,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和兴趣。


目标:所有口碑得一品


详细的市场调查、从小的兴趣爱好、再加上之前做油漆生意积累的经验,让刘发君“转行”后如鱼得水。


刘发君决定打造的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产品——定制金属制品。


刘发君的名片上写着:“金属制品第一品牌”。何为“金属制品”?这一点,记者在刘发君位于“郑州商都路中力国际广告市场”的门店里找到了答案。店内墙上的显眼位置,悬挂着各式各样用钢材、铝材等金属制作的企业商标和广告标识,其中不乏一些一线品牌汽车的商标、标识。而这样的金属制品商标和广告标识,往往会出现在销售这些“大牌”汽车的4S店里。


如今,刘发君的企业已经发展成当地同行业企业当中的佼佼者,有员工100多人,每年的销售收入达上千万元。因此,刘发君的企业名称当中有“一品”二字,“就是想做到‘一品’的质量、‘一品’的售后、‘一品’的服务,所有的口碑都得‘一品’。”


本报记者郎清湘

最新重庆企业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