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机关事业 > 正文

探访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发布日期:2015/10/11 12:27:01 浏览:719

中国网1月12日讯记者杨耀文近日,记者来到坐落在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塘坊一个具有“青青校园、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历史极其厚重、铸造了无数英才的百年老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前方行道树上近百幅字体各异的红色对联。据介绍,这些对联是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必须练好“三笔字”(粉笔、钢笔、毛笔)教学目标的部分习作,也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一贯传统了。


校训篇


当记者希望校方介绍一些关于学校的发展历程等情况时,校领导把记者带到了一个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外罩笼罩的石碑前,石碑上面刻着的鲜红色大字,十分引人注目,这便是幼专的校训碑。据介绍,这是为了让校训碑免受风霜雨雪的侵蚀,而特地建造的玻璃保护罩。


这块校训碑比一般的石碑更加髙大厚重,石碑高2.2米,宽1.2米,厚0.17米。石碑的顶部因为风化而缺失了一小块,有的地方石料已经开始起层,显出风霜磨砺的痕迹。


碑文上大红色的篆书字体提醒着人们,这便是校园里传承了近百年的校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在校训的左下侧,是一段200字左右的石刻小字,这是一篇关于校训的题记,讲述了当时校训题词的由来。


校训的题写人章太炎(章炳麟),系1917年7月,护法运动中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时的大元帅府秘书长。次年,护法运动失败后,章炳麟离开广州北巡视察,途中,章炳麟乘船经万县时,应时任校长钟正懋之邀到学校视察而题。


据原万县师范学校(幼专前身)两位退休教师(李祥清和沈毓斌是)潜心研究后认为:


校训内容选自《荀子?劝学》篇——“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意思是说,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学业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成就。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慢慢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努力地奔走。


据介绍,今年是幼专办学历史100年,而校训碑亦有96年历史。李祥清告诉记者,这则校训旨在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以此来勉励学生努力学习。


现任校长柳卫东,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也对校训作了这样的诠释:校训铭志达功,内外兼修育人;善待源头活水,文耕百年常新。


红色篇


在学校博物馆,学校工作人员面对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物品、一篇篇文章,为记者讲述了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世今身。


万州师范学校发轫于原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由留日学者钟稚琚先生创办于1914年,初建于万县城东门外文昌宫,1918年迁至离城十余里的亢家湾,后迁天城镇。是当时下川东之最高学府。亦是当时四川仅有的四所师范学校之一。怀抱读书救国,追求真理之目的,肖楚女、恽代英、刘伯坚、何其芳、彭咏梧等革命先辈来此任教、读书、讲学,传播马列思想,造就革命人才,涌现出大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不朽功勋,学校享有“下川东革命摇篮”之美誉。百年风云,百年教育,学校五易其名,历经桑田,曲折发展,坚守教育救国、培育英才之目标,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师范教育为特色,注重传统教育,狠抓素质培养,力争全面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达两万之众,声名远扬,铭刻历史。


比如,刘伯坚在省四师成立的第二年,便从川北大巴山腹地平昌县步行580里山路来到学校求学。受革命影响,他的政治思想迅速升华,是当时在省四师求学的觉醒一代青年的代表。他于1917年秋离开省四师,三年后去法国勤工俭学,并参加了由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91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省四师的同学们有了新的觉醒,他们和全国的学生一样,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们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铲除了街市上的日本仁丹广告。万县的日本三菱公司雇力夫运桐油上船,经省四师的同学劝阻后,力夫全部散去。


1920年6月,省四师遭到劫匪袭击,数十名教员被绑走,有一人被打死,七人被击伤。这是在军阀统治下,教师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血证。


一度时期,该校师范部吸引了许多毕业于全国名牌大学教师的前来任教。如刘明扬、李曼成、秦斌,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何超腾、李嘉仲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和教育研究所。更有留学回国任教的,如首任校长钟正懋曾留学日本,数学教员孔羽丰毕业于日本工业大学,博物教员丁榕臯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语教员池伟棠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


1923年春,国民大革命前夕,四川人民饱受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之苦。此时,肖楚女受省四师校长刘明扬的聘请,由重庆来到省四师任教,他开始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撒向省四师这片热土。


肖楚女来到省四师后,担任学校的国文课教学。他把课堂当作战场,自编教材,将鲁迅的作品和《新青年》、《向导》等书刊上的文章选作教材供学生学习。他还在同学中组织“读书会”,指导青年学生在课余阅读《共产党宣言》等书刊,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灌输青年学生的头脑。


当时,省四师校长刘明扬是国家主义派,他极力鼓吹“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把矛头指向共产党和帮助中国革命的苏联。还散布什么“挽救中国之道,只有立足于国家主义而不立足于共产主义”的谬论,又让一些国家主义派的骨干分子霸占着讲坛。肖楚女通过课堂、读书会、墙报及其他活动主动出击,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家主义,向广大青年学生明确指出:只有反帝反封建,走革命的道路,才能挽救中国。与此同时,肖楚女还发动学生掀起了一个“择师运动”,将一个个国家主义分子赶下了讲台,甚至撵出了校门。之后,肖楚女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还教育学生多参加劳动。他自己生活十分俭朴,他把每月薪金的大部分都拿去作发展革命事业的经费。


1923年初夏,革命先辈恽代英路过万县,会见了肖楚女。肖楚女特地邀请恽代英到省四师向学生作了一次“中国向何处去”的演讲。恽代英在演讲中,对国家主义派的种种谬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坚定地指出中国只有走俄国人的路,实行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出路。他的讲话,再一次在青年学生中掀起革命狂澜,更加坚定了他们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信念。


肖楚女在省四师的革命活动,招来了守旧派和国家主义派分子的忌恨和排挤,1923夏天,期末考试结束后,肖楚女被迫离开了省四师。


肖楚女在省四师的时间虽然只有近半年,但他却在这块处女地上,深深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他在学生中组织“学习励进会”,积极进行团组织的建立准备工作。不久后,省四师在下川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C?Y组织),发展了吴毅(吴心仁)、朱亚凡(朱泽淮)、吴逸僧(吴心俊)、郑叔伦等为团员。这些团员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吴毅入党后曾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是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28年7月组织第二次广州起义时,被捕牺牲,年仅21岁。他的胞兄吴逸僧离开省四师后,追随肖楚女,考上了武汉中央军校,后来回到老家忠县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了党的县委书记。1930年8月,他协助李光华、王维舟指挥的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向鄂西东征渡过长江时,做出过重大贡献。10月参加原三路红军游击队副总指挥秦伯卿组建的“共产军”并担任政委,为革命鞠躬尽瘁。朱亚凡后来入了党,长期坚持地下斗争。1940年3月,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活动——成都“抢米事件中被捕牺牲。


“九?五惨案”死难者的血迹还未干,投蒋的杨森就向英帝妥协投降,还奴颜媚膝地组织御用“九?五”足球队,专与英国军舰足球队进行所谓“友谊”赛,想以此来抹掉万县人民心中对英帝制造“九?五”惨案所种下的仇恨。


当时,省四师体艺组负责教师是北师大体育系毕业的共产党员何超腾。他于1926年下期来校任教,在教学中他提出“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而进行体育运动。”在他的严格训练下,体艺组的足、篮排球队在各种场合的比赛中,均屡战屡胜,早负盛名。因此,杨森指名要省四师足球队员参加“九?五”足球队与英舰“白雀号”足球队的比赛。由于“九?五”足球队未注重配合,前两次比赛均告失利。以何超腾为首的省四师爱国师生,憋着一股气。为了给“九?五惨案”雪耻,为中国人民争气,他们加紧训练,还要校长唐士心向杨森转达要打败“白雀号”足球队的决心,并立下了“军令状”。在第三场比赛时,杨森也坐到了主席台上观战。穿着省四师队服的“九?五”足球队,怀着雪耻的决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和特长,终以2:0战胜了“白雀”队。顿时,场上万众沸腾,胜利的消息也迅速传遍万县全城。1928年10月,何超腾又指导省四师的篮球队和排球队,打败了停泊在万县的美国军舰上的篮球队和排球队。省四师球队的胜利,受到了万县人民长时间的称颂,人们称颂何超腾是反帝英雄。


英才篇


从建校到土地革命,再到新中国建立的各个时期,省四师以铭记校训为指针,以弘扬传统为目标,以创新实干为根本,培育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和路路英才。如吕在和,1927年从省四师回到川北达县蒲家场开展党的活动,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达县第一个党支部;1929年4月在万源固军坝起义任四川第一路红军游击队司令员的李家俊,领导川陕边区巴山游击队;从1935年1月起与敌人斗争长达6年之久的赵明恩;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张爱萍、魏传统等,都是蒲家场支部培养发展出来的党员。有的在省四师入党的学生,离校后到各地去组织群众和领导游击战争,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赵明恩、陈光鑫、江琬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万县师范学校自1914年建校至今年,已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谱写出一页页壮丽的历史篇章。民主革命时期,省四师、省万师是下川东的最高学府,青年学子的革命摇篮。革命先辈肖楚女、恽代英、刘伯坚、陈伯钧、李嘉仲、彭咏梧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学习或战斗过。他们在学校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造就革命人才,为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学校培育的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之志,有的战斗在学校;有的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有的历经艰辛,奔赴井冈山或延安;有的到战争前线,挥戈跃马、纵横驰骋。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仅在1949年重庆“11?27”大屠杀中,省万师就有蓝蒂裕、石文钧、黄楠材、高天柱、袁德朗、朱世君、颜昌豪、赵晶片、胡作霖、赖德国、师韵文等十余名烈士遇害。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日益关怀和重视,万县师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其间虽经“文革”的干扰和冲击,但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很快又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几十年来,万县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师资,为万县地区和四川省、重庆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殊功。


易开基,1926年入省四师,后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国立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任教授、钢琴系主任,是我国第一流钢琴家;王怀安,1931年入省四师,历任四川大学党总支书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推事、司法部办公厅主任、司长、部长助理,最高人民法院庭长、常务副院长;


彭纹,1943年入省万师,曾任《羊城晚报》社理学术部主任,《求是》主编,主编出版有《〈求是〉文粹》、《成功家的故事》等;应维森,1946年入省万师,1987年任中国民航成都双流机场总经理、党委书记,并被选为中国民航协会第一届副会长,高级政工师,1994年被评为“中国500名企业创业者”之一。


张经纹,1948年入省万师普二班,毕业后长期在附小、鸡公岭小学任教,着力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作文结合的规律,撰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等书,获省特级教师、省劳模、省“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张永枚,1949年入省万师28班,我国现代著名词作家、诗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创作的著名歌曲有《骑马跨枪走天下》、《井冈山上采杨梅》、《人民军队忠于党》、长篇小说《红巾魂》、长诗《西沙之战》以及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等;


郎太根,1952年入万师,我国现代著名词作家,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教授,八十年代为万师创作了校歌歌词;


李德奎,1952年入万师,后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多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骆玉芝,1953年入万师,长期在贫困山区任教,曾任云阳凤鸣小学校长,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被选为“十二大”代表;


汪建德,早年毕业于万县师范学校,现任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重庆市教育学会安全稳定专委会理事、区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区教育学会德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万州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万州教师进修学校特聘高级讲师、重庆三峡学院特聘教授,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校长。


主持国家、市、区级科研课题4个,有20余项科研成果获全国、市、区“优秀科研成果奖”,撰写的4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今日教育》等国家、省级刊物公开发表,主编、参编著作三部,出版个人专著一部。


先后荣获万州区“教育宣传先进个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高中教育先进个人”、“十佳创新能手”,重庆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教育系统普法先进个人”、“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德育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傅开国,1977年入万师,现任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重庆市万州区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课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共100余万字,主编、撰写教育教学论著、语文工具书、教师用书等150多册(部)计4000多万字,其成果18次获国家及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教育成果一、二、三等奖。


此外,还涌现了罗永芬、谭宜同、周启元、余厚生、潘光秀、贾世珍、程良勤、张宗波、任开顺、黄德忠、郎天珍等一批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以及原万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明政、原万县市政协主席贺启厚、原万县市政协副主席黄昌元、原万县县委副书记凌希政等一批党政领导。更有一批毕业生正战斗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改革创新,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


据统计,百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师资,为四川省和重庆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殊功。据统计,从1950年到2014年,万师共送毕业班42届,毕业学生7888人。1966年以前,附设中师函授部毕业学员4550人,两项合计12400人。加上建国前的师范毕业生,总数超过13000人。如果加上1994年后的万师毕业生,原幼师的毕业生,以及商贸中专的毕业生,共约有4万多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内各地,绝大部分被分配到原万县地区九县一市的小学和初中。他们当中不少已成为各级各地的领导,或是中小学骨干教师。


最新机关事业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