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重庆旅游 > 正文

乾隆时重庆什么样子?19张地图告诉你重庆城300年的风雨变迁

发布日期:2018/4/21 8:37:57 浏览:342

来源时间为:2017-06-18

地图被称为“空间信息的载体”,城市地图更能反应一个城市的变迁。清朝时期重庆城的地图是什么样子?外国人笔下的重庆城地图有什么不同?第一艘外国人的机帆船开进重庆是什么时候?今天的朝天门真叫“朝天门”吗?

今(17)日,《地图上的重庆》城市形象展在解放碑步行街开幕。此次精选的这19张地图,为公众串起了最近三百年重庆城市的成长史。记者获悉,展览中最早的一幅地图为乾隆中期所绘,距今近300年,还有个别珍贵的地图是从国外复制收集回国。据悉,此次展览为期三天,市民可前往解放碑步行街免费参观。

清朝最早的《重庆城图》距今近300年

第一次完整地表现九开八闭城门

此次展览中最早的一幅重庆城市地图,选刊自清乾隆《巴县志》,为时任巴县知县、也是重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知县王尔鉴所主持修撰,成图时间大约在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

该图主要表现范围集中在今渝中半岛重庆老城及周边,并清晰可见当时整个重庆城都囿于城墙之内。作为现存最早的重庆城市地图,该图第一次完整地表现了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以及川东道署、重庆府署、巴县署、总镇署等行政、军事机关和治平寺(今罗汉寺)、崇因寺(今长安寺)、东华观等宗教场所,对于其他信息则表现较少。这也反映出古代重庆城市偏重于政治、军事和文化宗教的功能特点。

记者看到,位于《重庆城图》上嘉陵江的两端标注了“上关”和“渝关”,讲解员介绍,这称得上重庆最早的“海关”,“上关”大概位于今天的牛角沱长江大桥一带,“渝关”位于今天的江北嘴大山村一带,当时川北富庶,经嘉陵江进出川北的货物都要在这一带“过关”。“这也体现了当时重庆的商贸活动主要集中在嘉陵江一带。”

法国人所绘《渝城图》有生活味

原来朝天门有三个门洞两个瓮城

《渝城图》局部

怎样区别外国人和中国人所绘的地图?讲解员告诉记者,外国人所绘的城市地图更重视“人”,更写实。

展览上有幅法国人绘得《渝城图》,地图上两江之上大船小船鳞次栉比,客商相谈于船上,市民往来于城内,进出城门的人比肩接踵,城墙梯坎的蜿蜒起、地形地貌伏跃然纸上,就像一幅重庆版的《清明上河图》。

记者了解到,该图不同于这次展出的其他地图,其突破了普通地图规规矩矩表现地物的做法,将地图对静物(地物)的表现和中国传统绘画对动物(人物等)的表现结合起来,数以百计的挑夫、轿夫、纤夫、船工、衙役,200多艘大小船只,以及轿、马等实物,对当时重庆城的各种生产、生活场景进行了生动的再现,让地图活了起来。

同时,有别于《重庆城图》偏重于表达城市政治、军事功能的特点,《渝城图》还大量表现重庆城包括城外河街的商帮、码头、钱庄、戏班等商业、文化设施,显示出开埠前夕重庆封建城市和传统经济的繁荣。

据悉,该图得来不易,其原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近年由市地理信息中心发现后复制回国。经初步考证,该图绘制时间在清同治到光绪初年之间,时间应早于1886年巴县知县国璋所著的《重庆府治全图》。

值得一提的是,图上绘出了当时的朝天门由三个门洞和两个瓮城组成,策展人告诉记者,今天的朝天门和通远门上所书“朝天门”和“通远门”三字是人们认识的一个误区,当时朝天门正门上所书为“古渝雄关”,而“朝天门”三字显得比较落寞,题刻在瓮城的城门上。通远门的正门上所书为“克壮千秋”而不是今天的通远门。“这表达了统治者一种美好愿望。”

第一艘开进重庆城的机帆船

停靠在龙门浩附近标志重庆开埠

展览上一张绘于1891-1900年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上有一个小细节引起了记者注意,地图下方位于长江边龙门浩附近停靠着一艘叫立德伦的机帆船(装有动力机械的帆船),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1981年第一艘驶进重庆的机帆船。

据讲解员介绍,这艘平底机帆船是以英国人立德伦的名字命名的。英国人觊觎重庆等中国内陆腹地已久,曾试图通过缅甸、云南进入中国内地,但是失败。1890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署《烟台条约续增专条》。1981年,重庆设立海关正式开埠。

由于三峡暗礁众多,滩多险急,立德伦在上海专门打造了一艘重达7吨的平底机帆船。1891年3月,立德伦号抵达重庆,当时重庆的大小官员都到朝天门迎接。

重庆开埠后,南岸成为西方列强开设机构的首选之地。英、法、日、美、德等国,纷纷在南岸境内设海关、建码头、修仓库、开洋行……仅今南滨路一线,有法国水师兵营、王家沱日租界、更有洋行多达27家。当时的繁华热闹之地,就位于目前南滨路中段的米市街。

不过,立德伦的到来,也使重庆进入了英国人的视野。

最早实测的《新测重庆城全图》

较为完整保存古代城市格局和风貌

《新测重庆城全图》是重庆第一张用现代测绘手段编制的地图,于民国元年(1912年)一版发行,本次展出的为1925年编制的第五版。民国以前的重庆城市地图皆为手绘,受历史条件局限,对于地形的表现带有主观成分,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本图已经有比例尺和标高点,从此重庆进入了科学认识、展示、推广城市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本图的出版商为肇明公司,肇明于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中被日军炸毁。而巧合的是,当时日本军令部侵华时期使用的重庆街市图,正是在肇明公司编制的这幅《新测重庆城全图》的基础上加以细化、修改的。

此外,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幅图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其编绘年代正处于重庆正式建市和第一次拓城前夕,彼时重庆尚未大拆城门城墙和迁坟、修路,重庆城市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城市的格局和风貌。

多知道点

1、经济专题地图——100年前的《重庆租界商埠图》

《重庆租界商埠图》局部

展览上展出的《重庆租界商埠图》绘制于1907年,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学,作者不详。所绘范围东起铜锣峡、唐家沱,西至佛图关、鹅公岩,主要展现其间以今渝中半岛和江北嘴为中心的长江、嘉陵江沿岸地区。

《重庆租界商埠图》在以山川、道路、城池为底图的基础上,主要展现重庆开埠以来新设的洋行、租界、领事馆等之所在,它以醒目的红色和浅红色五角星标注了洋商租赁和购买房屋所开设的洋行,以及邮政局、领事馆之所在,并以红色或黑色鞍马型符号表示厘卡和验关,无异于一幅与时俱进的具有商务功能的经济专题地图。该图展现了传统城市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相关地图及卫星照片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对于复原重庆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形态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保存城市记忆,按图索骥寻找历史建筑,开展文物保护和历史街区规划,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人民”出现在地图上——解放初期的《重庆市街道图》

1950年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全新的节点。新中国成立后,旧秩序逐步被新秩序全面取代,本图可能是重庆解放以后第一张公开发行的地图,记录了新旧事物两种形态交替的时期。本图发行于市人民政府对部分旧地名更名以前,图上仍然标注有“国府路”、“中正路”等路名,解放碑也标注为旧名“纪功碑”。珊瑚坝机场于1950年长江涨水后弃用,本图也对其做了最后的记录。本图在打铜街标注了“人民银行”,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于1949年12月成立。本图上的“人民银行”取代了“中央银行”的位置,这可能是“人民”这一新时代的符号第一次出现在重庆地图上。

从这张图上也可以看出,经过1929年建市之后尤其是抗战和陪都时期的持续建设,重庆的城市范围大大拓展,但彼时地图对重庆城市范围的认知,仍然以渝中半岛为主。

3、第一张彩绘地图——《重庆府治全图》

展览上有一张绘制于1886—1890年间的《重庆府治全图》,它是第一张彩绘地图,由河北清河郡人士张云轩以国璋版《重庆府治全图》为基础增绘而成。《重庆府治全图》好似一张巨大的鸟瞰图,张云轩用半写意半写实的手法,把重屋累居的重庆老城淋漓尽致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府文庙的泮池经阁,巴县衙门的仪门大堂,较场口的杂货街道,还有码头边的梯坎石堡。地图对重庆城当时几乎所有的道路、城门和重要的建筑、庙宇、府衙、会馆都做了精细的描绘,使观者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清末重庆城的街道名称、建筑种类等,对于研究古代重庆城市格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4、川渝地区最早的铁路出现——《重庆市街道详图》

《重庆市街道详图》发行于1946年,亚光舆地学社出版,编制者金擎宇、陆先铠、陆承荫,是一份由专业地图制作机构出版的民国时期重庆地图。

抗战胜利后国府将还都南京,为继续建设陪都,国府组织专家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这张地图出版于《草案》制订期间,所反映出的道路网已是《草案》和后来各次城市规划所依据的基础。除了已建成马路外,本图还绘出了部分规划建设的道路和待建的成渝铁路。对于市区沿江渡口的轮渡,本图按轮船、木船分别绘制了航线。左下角的附图里,绘有川渝地区最早的铁路——北川铁路。

《乾隆时重庆什么样子?19张地图告诉你重庆城300年的风雨变迁》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
乾隆的样子、快雪时晴帖 乾隆、乾隆遗体出土时的景象、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瓷器的拍卖、乾隆时期大臣、乾隆在位时间、乾隆时期的大臣、快雪时晴帖 乾隆题字

最新重庆旅游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