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机关事业 > 正文

重庆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发布日期:2020/6/29 19:49:11 浏览:276

来源时间为:2019-08-30

重庆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2019-08-30

肖颖彬正在研究心脏模型。记者李珩摄

柳叶刀尖,在心脏内密如蛛网的血管中游走、划动,一转一合间,肿瘤被巧妙移除。

拿刀的正是重庆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从医40年来,他领衔完成了多个“第一”:国际首例高原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国内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国内首例“异位心”矫治等重大手术,综合救治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回首过往,肖颖彬总是说,“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我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应该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肖主任,谢谢您!”一位身高1米8的帅气小伙子来到肖颖彬的诊室,对他深深鞠了一躬。

就在肖颖彬感到疑惑时,小伙子身旁的家人笑着说:“肖主任,他是张新扬啊!我们刚刚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第一时间就想来给您报喜!没有您,就没有新扬的今天啊!”

上面这一幕发生在2013年。1996年底,肖颖彬所在的心血管外科收治了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张新扬,1岁多的他身高体重和3个月大的孩子差不多,病情非常危急,多次出现呼吸循环衰竭,需要手术治疗。但1岁左右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手术操作异常困难。

肖颖彬决定冒风险闯禁区。有人好心劝他:“这种没把握的手术,失败了会影响你的前途。”肖颖彬却说:“应该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为确保手术成功,肖颖彬术前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成功为张新扬实施了手术。

术后当天,监护仪显示孩子生命体征正常,可到了深夜1点半,孩子的血压突然急剧下降,心脏骤停,一直守在监护室的肖颖彬当机立断,打破抢救常规,带着医护人员在孩子的监护床边拉起一个布帘,搭成一个临时手术室,就地进行开胸抢救。到凌晨4点,抢救终于取得成功。

肖颖彬在监护室里守了7天7夜,张新扬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对于心血管外科医生来说,99分等于0分”

肖颖彬认为,要当一名好医生,仅有救死扶伤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医术。

心脏外科手术,过去一直是在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内无血的情况下进行,而手术中心脏缺血、术后心脏复跳等又成为困扰世界心脏外科医生的医学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几家医院先后开始摸索心脏在不停跳情况下的心内直视手术,肖颖彬和他带领的团队就是探索者之一。

在千余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他们终于突破关键技术,通过心脏同步引流法和“综合序贯排气法”等一系列新技术,解决了手术视野不清、术后心脏复跳难、术后并发脑损伤等难题。目前,此类手术成功率达98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对于心血管外科医生来说,99分等于0分。”在肖颖彬看来,心脏手术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患者很可能因为丢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他说:“文章可以重写,图纸可以重画,心脏外科手术绝对没有重来的机会。”因此,他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每天坚持练习缝针、打结等基本功,还教大家在柔软易破的餐巾纸上、在小白鼠花生米大的心脏上练习缝合,就连自己在外出差,他也会随身带上一包缝针,有时间就练习。

科室“意见墙”变成了“感谢墙”

不管是领导、同事,还是病患家属、值班护士,常在深夜的心血管外科监控室看到肖颖彬的身影。

他会仔细盯着病床上的监护仪,然后端详一会儿病人的体貌,不时翻看一下床前的血气分析单,听诊后还不忘给病人盖好被子、掖掖被角,然后再若有所思地向下一个病床走去。

“凌晨是病人术后的关键点,如果这个时候能去把把关,就会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点。”这是肖颖彬“夜探病房”的初衷。

在同事们看来,肖颖彬太累了,白天一个大手术要做到傍晚,常常吃过晚饭又回来守病人。

不过,肖颖彬并不觉得累,“患者将唯一的那颗心脏都放心地托付给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用生命去认真对待呢?”

从医40年,肖颖彬没收过一个红包,而且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他说:“一面锦旗,少说也要一两百元,这些钱可能就是好多贫困患者几天的饭钱!”

肖颖彬还在科室里设了一面“意见墙”,让患者提意见。如今,“意见墙”却成了“感谢墙”,上面贴满了感谢信。贵州赤水的田先生写道:“对军医二字心存尊崇与感激!”四川雅安的邓力写道:“你们给了我爸爸第二次生命,我们家属无以为报,只能在今后怀着对军队、军人的感恩之情加倍努力工作。”

最新机关事业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