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机关事业 > 正文

士继之魂理工之光

发布日期:2020/10/12 21:36:25 浏览:248

来源时间为:2020-10-11

士继之魂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⑤吴光园郑克伦季保忠:从0到1,这个“最强天团”获全国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2020-10-11

核心导读:

教育,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余位老校友的口述,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变迁之旅,更是一段感人的奋进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季保忠(左一)、吴光园(中)、郑克伦(右一)在访谈现场重庆理工大学供图华龙网发

人物档案:季保忠,男,生于1941年,1966年7月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校电子系任教,直至2001年6月退休。

1969.7—1986.1一直致力于“双三七(海、火三七)”的研制、实验(含实弹射击)、技术攻关直至成功。

人物档案:吴光园,男,1936年4月生于广东省普宁。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由国家统一分配来校工作。

1956.9—1965.4重庆第一机械工业学校、重庆工业专科学校教师;

1965.4—1969.7重庆工业学院教师;

1969.7—1984.12重庆国营七一仪表技术科工程师;

1985.1—1995.2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主任;

1995.3—1996.10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实验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正处级);

1996.9退休。

人物档案:郑克伦,男,生于1941年,1958年入校学习。

1958.8—1960.8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电子管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

1960.8-1961.8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无线电接收与发送技术、超高频技术”专业进修;

1961.8—1965.8回校分配到电工教研组实验室工作;

1969—1979调往重庆望江机器制造厂设计所参加“WA706双三七高射炮全自动控制系统”科研工作;

1980—1985七一仪表厂“WA706全自动系统”总装调试车间技术员;

1985-1998学院下属七一仪表厂技术科副科长;

1998退休。

“组建最强‘天团’,接手国防项目”

主持人:吴老师,郑老师,季老师,你们好!今日非常有幸能和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置研发团队面对面交谈,下面请各位就在校时期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双三七高炮研发过程中负责的工作,依次和大家做个介绍吧。

吴光园重庆理工大学供图华龙网发

吴光园:1956年我从华南工学院毕业就来到这里,至今已经64年了。我这一辈子都在这里度过。起初,我做的是教学工作,一周18小时的课,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学期间参与了全国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金属切削机床》的编写工作,这项工作由北京机械学院牵头,我校与上海、武汉等地的机械专科学校共同完成。期间我也有幸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天安门游行群众队伍,这是我人生中一件挺高兴的事情。

1969年,我们学校改为了工厂,专门负责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置的生产,任务非常明确。学校就派了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人去搞这个研发工作。工厂建设初期设立了技术组,我们是第一批转型成为工厂技术部门工作人员的老师。后来,工厂成立了技术科,我被分到了技术科产品组,参与双三七电传动装置的研发、试制、试验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

由于国家的发展,形势的变化。1985年,跟随兵器工业部其他学校的脚步,我们学校也准备重新恢复教学。所以我从技术科调到了院长办公室,参与复校筹建工作及院办日常工作。在院长办公室干了10年,随后到了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实验开发总公司担任了副总经理一职,直至退休。

郑克伦:1958年考入我们学校,当时学校是兵工部西南第一所中专学校,也是唯一一所。在电子管专业学习了两年过后,也就是1960年,我们国家大办无线电,我便从学校提前毕业,到南京参加了两年教师培训,回来后在电工教研组做科研实验工作。

后来学校改为工厂,生产双三七全自动高炮,当时学校抽了4个人,季保忠老师和我都有参与。这是由北京工业学院提的项目,我们作为生产厂协作完成,整个科研过程很长,我们几个大概做了9年,因为当时的半导体电子管技术在中国不是特别成熟,从向苏联学习,到后来我们自主研究、自主生产,花费了一段不短的时间。

季保忠重庆理工大学供图华龙网发

季保忠:我是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68年,我来到重庆工业学院当老师。当时总共分过来30人。为什么要30个人呢?因为学校从1964年开始招生,到1967年是第四届了,随着学校发展,老师的需求量增大。在后面的双三七高炮研发过程中,我主要负责高炮自动化这个领域。简单来说,叫“计算飞机未来点”:飞机前一秒在什么点,下一秒它又将要飞到什么地方去,我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点”。通过雷达与计算机结合实现自动精准打击,这就是我学习这个专业所追求的目标。

兵器部工作组与校领导合影重庆理工大学供图华龙网发

主持人:请讲述一下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置研发的背景、过程以及应用吧。

吴光园:从当时形势来讲,主要是国防需要。当年能进行中低空打击的只有高射炮,当时我们国家有个100高炮,它是液压传动的;另外还有五七高炮,虽然电传动,但是比较落后;三七高炮,完全是手动,用瞄准镜瞄准,手动开炮,命中率很低。另外,随着飞机的发展,其速度加快,高空飞行,更加不容易监测到目标,打击效果不好。所以国家就立了这样一个项目,填补没有自动化小高炮的这块空白。

对于这个项目,在那一个年代确实是有很大难度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锻炼也是一个挑战。

“不畏艰难,培养从0到1的原创能力”

主持人:70年代,学校还处在改校建厂期间,在工厂做科研,你们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又是怎么克服的?

吴光园:关于电子元器件,那一个年代是用晶体管、电阻、电容,直流电机以及可控硅这些东西来制造设备,这些东西在当时的配套条件来讲,质量还比较差。即使是新的元器件,大多质量上也不过关,各项环境中的性能也没有达到要求,并且需要组装调试。不像现在,你选一个芯片,可能就解决了一大片的问题,那个时候都是一些分体元件,一个个的晶体管、电子电容等,在印刷电路板上插上去,焊起来之后再去调试,所以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参与的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置研发这个项目,开始时有总的线路,但是这个线路怎么实现,怎么使它性能稳定,能够生产,这个任务还很重。并且我们学校需要制作样品,样品的要求十分高,所以元器件买回来以后,还要经过高温、低温、震动等等一系列的测试筛选,达到要求的元器件很少,并且有一些元器件是买都买不到的,比如可控硅,虽然当时国家有可控硅的制造厂,但是都达不到设备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学校,也就是我们的工厂就自己建了一个可控硅生产线。

郑克伦重庆理工大学供图华龙网发

郑克伦:那个时候半导体技术在国内处于比较落后的时期,就半导体这一块,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最大的问题大概有三点。一个是在研究过程当中,用到的半导体和可控硅是放大器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可控硅工作的时候会产生环流,由于开通时间和关断时间不一样,也就会产生“短路环流”现象,这个问题当时是由我们学校提出并拿出了解决方案,采用“环流抑制电路”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难点。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攻击对象跟踪的。火炮射击过程当中,它是每秒4发,也就是每250毫秒要发射一枚火炮,当火炮射击出去后,由于后坐力的影响,电机来不及反应,要达到连续发射的难度是很大的。无法做到连续就无法做到火炮跟踪,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我们多年的。最后,我们学校提出了“限伏电路”,此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研制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六门火炮的十二根管需同时射击,但在实验过程中总会有一到两门火炮要慢一些。这大大减小了整体火力配比。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火炮射击的时候,产生后座迫使电源电压下降,导致电源分配不均匀,最终就产生了供电不足现象,无法做到同步发射。那么,为了在不影响整体生产路线的前提下,我们学校提出了方案,用高强度发光二极管填补供电不足这一缺陷,真正做到了以小改大的作用。

学生毕业实习季保忠(右三)带领学生去海军某重点实验室参观重庆理工大学供图华龙网发

“九年磨一剑,国防项目获国家级大奖”

主持人:1978年荣获,这个奖对于学校和个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季保忠:全国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对学校来说,是一份荣誉。研发那么多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作为我们个人来讲,我们觉得也就是参与过了而已,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鼓舞。在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奖励,但是大家心满意足,发自内心的高兴。说实在的,能参与到国防的科学研究是很光荣的,作为热血青年,大家伙都是真心地想为国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这个项目的研发成功,我觉得对学校来讲是有深远意义的。因为工厂在研发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找出了一条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复校建院后,学校有新的科研项目,有新的科研课题,都是跟工厂结合起来,这样对科研的选题,对经费的来源,还有其他各方面来说,都带来了许多好的影响和效果,对学校来讲是意义非凡的。

主持人:访谈最后,请问三位老师,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重理工的师生们说呢?

吴光园:我想对理工的青年教师们说,无论是你选择了教育,还是教育选择了你,如今,你们已经行走在崭新的教育之路上。这是一条铺满鲜花的朝圣之路,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需要你们用虔诚的心去祈祷,用满腔的爱去滋润,用无尽的执着去超越。

郑克伦:中国现在正处于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都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我们青年教师要关注技术,也应该关注技术产业应用,努力将技术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助力。

季保忠: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古今中外的好书都可以读,要适时地放下手机,潜下心来多积累,最终才能做成学问。

3位老校友为重理工80周年校庆送祝福重庆理工大学供图华龙网发

最新机关事业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