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黔江:鹅池镇推动“南溪号子”发展保护非遗文化

发布日期:2016/12/6 9:41:17 浏览:480

华龙网12月6日6时30分讯(通讯员严熬生邓建飞)“南溪山高两面坡,男女老少爱唱歌,沿河两岸号子起,‘炸’断悠悠南溪河…”,每当夜幕降临,这似天籁的声音准时在小镇上空飘起,原来这是黔江区当地政府正在为即将举行的南溪号子擂台赛做准备。

据了解,南溪号子渊源要追溯到唐朝,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喊号子一般不少于7人,1人领唱,2人或3人扮尖声(高音),其他人唱低音,众人帮腔。2006年,南溪号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溪号子的歌词多属即兴创作,无伴奏乐器,多以情歌为主,靠口头传唱得以世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爱唱山歌的人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往往是一首山歌开始由一个人唱,大家喜欢就自然会在人群中传唱。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其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天籁之声。一首号子多为4句,一句7个字,中间有大量衬词。如新打船儿下余渡,余渡有个两夫妇,生下幺姑一尺五;六幺妹生下地,团团转转把媒提,幺妹还在娘怀里。

南溪号子的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演唱的特异性,系土家民族音乐文化的遗存,具有吸收优秀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农村集体化、公社化时期,坡上干活的人唱起号子,两岸应和,声调宏壮。那时是南溪号子的鼎盛时期。近年来,电视、移动电话覆盖了南溪村,通电通话也早已进入南溪村村民的家庭,人们早已抛弃了隔着山谷喊号子的联系方法,随着土地下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南溪号子实质上已无发展,日渐衰落,现如今,能唱南溪号子的不足10人,且都年事已高,中青年中没有一人能喊唱号子,这一民间音乐样式“土壤流失”严重,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近年来,鹅池镇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南溪号子的传承和发展。该镇积极争取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收集整理,编写成书,充分挖掘号子元素,在镇中心校成立南溪号子传承基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南溪号子的兴趣,举办一年一次南溪号子擂台赛,选拔优秀传承人,组建一支南溪号子表演队,与周边区县进行民俗文化交流学习,并力争在各景区、景点进行常态化演出、传唱,实现文旅融合,自然传承,致力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使其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成为宣传南溪号子文化精神的窗口。

《黔江:鹅池镇推动“南溪号子”发展保护非遗文化》相关参考资料:
黔江南溪号子、南溪号子、鹅池镇、二十四节气入非遗、申请撤非遗案开庭、非遗博览园、非遗馆、二十四节气 非遗、非遗传承

最新重庆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