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重庆资讯 > 正文

重庆这些经典文化遗迹将复建重生

发布日期:2016/11/15 2:01:36 浏览:1815

2016年初始,重庆经典历史文化遗迹将复建重生的消息不断传来,缆车、老街、工厂等,跟着小编一探究竟吧!

【阔别23年的望龙门缆车要复活了】

经典重庆

依山而建、靠着缆绳上下穿行于江边、山腰的缆车,曾是重庆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如今,除了已经荒废的望龙门缆车,两路口缆车、临江门缆车、储奇门缆车都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就在今年,望龙门缆车即将修复,该项目的维修方案已具雏形,未来望龙门缆车周遭还将被打造成历史传统文化街区。

历史回溯

经典重庆

作为老重庆的“历史记忆”,望龙门缆车曾有过怎样的辉煌

这条始建于1944年2月的缆车轨道由茅以升主持设计,于1945年5月16日正式通车。当时,乘坐缆车上下行票价是不同的,下行只要1分钱,上行2分钱。轨道长178米,每车载客50人,建成之初每日客流量有7000多人。按照缆车每天运行10小时、速度每秒3米估算,缆车刚运行时每趟车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为8分钟左右,而这还只是平均时间,高峰时段发车时间更短,跟今天轻轨的发车间隔差不多。

望龙门缆车使重庆先于国内其他地方有了这种独特的交通工具。由于重庆独特的山城地形,当时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便计划在望龙门码头、嘉陵码头等地修建缆车,并最终先在人流量最大的望龙门开工。

经典重庆

“复活”的望龙门缆车会不会继续运营?其实“有点恼火”,由于原有的望龙门缆车遗存离旁边的居民楼仅有1米多,修复完工后如果继续运营,将对附近居民造成噪声、振动等影响。但是复建后的望龙门缆车,车厢可能被原样复制后设为小型陈列馆,里面能看到当年的历史资料和老照片。而缆车两旁可能设立休闲步道。但最终方案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与文物、规划等相关部门商洽。

渝中区霸气魁星楼将变中央艺术区】

经典重庆

渝中区的魁星楼也将在今年被打造成CAD(中央艺术区),春节后部分楼层进行改建,计划10月底改建完成。届时,市歌舞团、京剧团等四大老资格的艺术剧团将入驻魁星楼。名家大腕将在这里为市民定期提供免费的文化艺术表演。

历史回溯

经典重庆

魁星楼是府文庙的附属建筑。重庆的府文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明洪武年间(1371-1374年左右),进行过大规模的重建。在明清两朝数百年之间,不间断进行维修;到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东道台衙门又将文庙加以大修扩建,但刚完工,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很多事情就放了下来。

据介绍,府文庙的大成殿正中,面朝南方,立着孔子的木雕像。以区别泥胎佛、道塑像,以示正统。大成殿外面,有名宦祠、乡贤祠,供奉着本土德高望重的贤达士绅。

府文庙的门外,有一个泮池。传说泮池是孔子的洗墨池。后来各地修建文庙时,也都建有泮池。离泮池不远,有一座魁星阁。魁星阁为三楼一底塔楼式建筑,寓意魁星高照、金榜题名,高中魁首。如今魁星阁、夫子池均已消失,但还留有地名。

【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升级改造】

经典重庆

2015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前来参观的人潮形成“万人空巷”。今年,位于北碚区文星湾42号的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也将进行升级改造,年内重新对市民免费开放。

经典重庆

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是四合院形,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前身是卢作孚创办于1930年的中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及1943年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国自然科学的学术中心,汇集了不少知名科学家,蔡元培、翁文灏、张伯苓等名人也在此留下过足迹。这里还发生过很多影响至今的大事,比如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许氏禄丰龙,就是于1941年在这里装架展出的。

自去年11月起,老馆暂时闭馆。目前了解到,工人正在修缮老建筑的防水、墙体等,并准备修复还原中国现代首部地震探测仪,还将尽量恢复该馆建成时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原貌,呈现更为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老馆预计年内重新开放,届时,这里将成为一个科研基地。

【南滨路三大文化老街涅槃重生】

始建时间:不详

经典重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质。近期,在南滨路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弹子石老街、慈云寺老街、米市街三条老街的复建。大禹文化、码头文化、开埠文化等文化元素在此多元共生。

经典重庆

作为重庆开埠后连接码头的重要通道,三条老街经历了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的繁荣。

从米市街出发,自下而上,可到报恩塔,再上南山。另一边,可以穿过杨家岗公园,与慈云老街相连一体。而慈云寺老街,径深800米,里面不仅有知名的慈云寺、重庆茶厂等建筑,也有黄家巷、八角巷等小巷风光。就在米市街辖区的下浩老街上,这里曾经藏龙卧虎。在老居民口中,老街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奇香花生米”的老板在这里发家,大大小小的袍哥老大藏身于老街之中……这个区域见证了重庆的开埠文化。

经典重庆

封闭两年多进行改造修复后,南岸区的米市老街将于今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而位于法国水师兵营南侧的弹子石老街,建筑规模达2万多平方米,全长1公里,将设计有“巴渝老街”、“寻味老街”、“乐购老街”、“寰宇老街”、“情定老街”5个主题,通过修旧如旧的不同风格建筑以及老店入驻来展现老街当年风貌。同期复建的慈云老街,将通过复原安达森洋行、黄家巷、茶场等建筑,集中展示重庆开埠文化、宗教文化、码头文化、抗战陪都文化。未来,这里将被打造兼具地域文脉和老城记忆的现代都市会客厅。

【118岁重庆法国领事馆4月修复完毕】

经典重庆

见证过重庆开埠百余年历史的法师领事馆旧址,将在今年4月底修复完毕,届时免费向市民开放。

渝中区南纪门凤凰台35号,是一栋4层黄色的中西合璧的洋房。118岁的高龄让渝中区文管所于去年9月底开始对“她”进行修复。虽然整个领事馆正在全封闭修复,但是仍然能看到其外部遍布整栋房屋的卷拱、小青瓦搭建而成的歇山式屋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装饰。

经典重庆

法国领事馆今年已经118岁高龄,几乎见证了重庆百余年的开埠史。在设立法国领事馆的前6年——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把重庆列为通商口岸。当时的法国驻渝领事馆负责管辖四川、贵州、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交涉、通商和法国侨民事务。修复前的法国领事馆为某公司的缝纫车间,里面堆着大量纺织物,而顶层天棚内则堆满了废弃的各种家具杂物。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这栋老建筑的风貌。专家们将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今年4月底就要全部完工,届时,市民可以免费参观。

【主城现存最老木建筑东华观启动修复】

始建时间:隋朝时期

经典重庆

位于渝中区凯旋路的东华观,一直被定为元代开始修建,可最近,我市文物专家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发现,东华观的始建年代,应该从元代上溯到隋朝时期。而东华观现存的藏经楼,继清康熙年间大修之后,时隔300年,这栋主城现存最老的木质建筑再启修复工作。

经典重庆

隐身在渝中区凯旋路的东华观藏经楼,历经了大火和炸弹的洗劫,得以保存至今。现在人们所能看见的东华观,仅剩一栋已经破朽不堪的藏经楼,而它的本名更是已经鲜为人知。这栋藏经楼本名玉皇殿,它造型别致、风格古朴,房面琉璃瓦顶,翘角飞檐,脊上雕塑与众不同,做工考究,古色古香,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高规格建筑。

这栋小楼能保存至今着实不容易。1926年,东华观遭遇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将整个道观烧掉了整整三分之二。1939年,日军飞机残忍的无差别轰炸将东华观大部分摧毁。

多年来天灾人祸的破坏,让现在的东华观只剩下了藏经楼这样一栋建筑。因为东华观藏经楼原本是榫卯结构,因此在整个修复工作中,专家们也将遵循这一建筑风格,全程不使用一颗铁钉。修复完成后的东华观藏经楼将被作为道教文化的展示空间,免费向市民开放。

【大渡口百年老厂房恢复民国时期原貌】

经典重庆

钢迁会,全名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仅是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这一旧址将以最初的相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经典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40年5月,英法联军用9昼夜的时间,将33万联军人员、装备从法国抢运到英国。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早在1938年,一场同样伟大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已在川江航线上演。

作为抗战时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现重钢集团)于1938年开始西迁重庆,成为众多兵工厂的“原料库”,为源源不断地补充前方械弹的损耗奠定了坚实基础。抢险航道运送兵工物资,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露天炼钢……钢迁会不仅为国家保

[1] [2]  下一页

最新重庆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