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重庆旅游 > 正文

三峡晚报

发布日期:2017/12/9 15:02:22 浏览:435

来源时间为:2016-12-7

三峡晚报讯11月25日,历时近4个月的推荐、投票和评审,备受关注的“宜昌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最终揭晓,素来享有“长江三峡第一洞”美誉的三游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功入选。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西郊、西陵峡口,距宜昌城区10公里,这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美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和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三游洞有着深厚丰富的人文文化、山水文化和古现代军事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夜游三游洞,引领夜游新时尚

三游洞之由来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遗(皇帝跟前的谏官)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权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今四川达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

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恰遇。

三人在峡口饮宴,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人称“前三游”。

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被称为“后三游”。三游洞也由此而闻名天下,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他们在这个如莲蓬般的长江半岛上,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纵情赞叹三峡的绝美风光,镌刻于石壁之上,留下了三峡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唯有在这个古老的景区,你眼中看到的美景才真正是唐诗宋词中描写的三峡。

三游洞之幻境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有栈道可通。洞宽约20米,高10余米,深约3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从天而降,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2个石室。前室与后室之间这两根并列垂下的钟乳石,宛如门楹,浑然天成。

三游洞整个巨大的摩崖古洞内,矗立着许多的钟乳石柱,看起来就像是由钟乳石柱支撑起来一样。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称为“地鼓”,景色奇丽,因而曾被古人喻为“幻境”。

而今,为打造更加丰富的宜昌夜生活全景游,三游洞景区以开创之举,引进高新多媒体声、光、影技术,在摩崖古洞内开设穹顶式山体投影秀《沧海桑田》,以光影表演结合音乐的方式,重现三位圣人的历史故事。

随着高山流水之音渐渐响起,炫目的光影秀结合音乐呈现出洞内奇妙幻化,沧海桑田水陆变迁。人们在光影间融入其中,在白居易、元稹的挥毫蘸墨中回味历史,留下的传世碑刻也在此动态演绎出来,营造出一种壮阔的视觉场景,让游客游玩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文化韵味。三游洞也在此刻再次呈现“幻境”之奇丽,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完美的交融为一体。

最后的军垒

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3年)梁将陆洪和在西陵峡口筑“七胜城”,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征江陵,在峡口筑“安陆城”,以备蜀犯,古军垒便是在此时建立,延用至六朝,至今,在滔滔江水边竖立了千年。

古军垒是峡口唯一的古军事遗迹,也是西陵峡畔最后的军垒。在军垒中出土有古代箭镞以及东汉纪年砖等,成为了那个年代那段历史最后的遗迹,也是现今宝贵的文化遗存。

立古军垒之上,回头远望,眼前是长江冲开四川盆地的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的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故叫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站在这里,西陵峡口数千年的雄关扑面而来,让人震撼不已。

当夜幕降临,步入其中,270°的环幕光影长廊映入眼帘,那生动的《战火之歌》,再现了南北朝时期古战场的历史场景。让人们置身其中,体验更加真实的金戈铁马战火纷飞,感受更加鲜活的文化历史。

张飞擂鼓三峡伊始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火攻赤壁,大败曹军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日夜操演兵马。

张飞擂鼓之地耸立在浩瀚的江水之畔,被称为张飞擂鼓台。站立在擂鼓台之上,眼前两岸山势突兀而起,天空挟持其间,如门中开。郭沬若笔下“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绝美画面尽展开来,这里也是三峡的起始点,中国西部的门户之地。

当夕阳西下,残阳斜照,峡口江上盛景更是瑰丽壮美的让人震撼。然而而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三游洞华灯初上,光影声幻间,再次游走峡江之畔,你会恍然间仿佛跨越了时空,那繁华璀璨的奇幻盛景让人置身其中惊叹莫名。

峡州三景之至喜亭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博学好贤的文人宋庆基调任峡州知州,对夷陵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栅的修缮,宜昌的草房变瓦屋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津处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请这年五月被贬至夷陵任县令的文学家欧阳修,为该亭撰写了一篇《峡州至喜亭记》。由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碑刻,亭以文显,这座小亭借欧阳修之笔,声名大振,后被列为峡州三大胜景之一。

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来,经历了二次移迁的兴废历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乡台,新建的至喜亭飞檐红柱,重檐三叠,玻璃瓦面,青石雕花栏杆,通高18米,亭分层,楼中设螺旋式楼梯,亭内竖有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及古今诗画数十幅。

现今,至喜亭依然伫立在西陵山之巅,山水间尽显傲然之姿。站立亭内,峡口盛景尽收眼底。若是华灯初上,灯火间,至喜亭瞬间化身琼楼玉宇,在黑夜里妖娆尽显。

名泉之陆游泉

据地方志记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路经夷陵(宜昌)游览了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留下诗词:“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这便是陆游泉的来历。

而今,陆游泉依然流淌,却少了烹茶煮水的名士,泉水叮咚,清冽之感犹存,捧于手心似乎还能闻到那四溢的茶香。

印章石园江心石

三游洞不光有宝贵的历史遗迹,还存有峡口地区规模最大的书法瑰宝群。西陵山间,一个印章石园安静的存在着。石园里共征集到吴作人、关山月、王朝文等127位世界知名华人画家的印章。取三峡大坝坝底江心石精心刻制。其风格各异、自然天成,将画家常用章放大成印章石雕,独具特色,文林相和,别有一番雅致趣味。

楚塞楼里的绝代风华

西陵峡口地势雄险,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滔滔江水数千年的岁月,承载了华夏文明太多金戈铁马兴衰罔替,见证了巴楚遗国最后的家国情仇,是中国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站在西陵峡口,雄关之上,感古代峡口之雄壮,叹古代雄关之壮阔雄奇。游走千年历史遗存间,山林深处一座古楼魏然而立,这里演绎着最生动历史和传奇,这便是楚塞楼。

楚塞楼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楼,四面飞檐造型古典,朵朵斗拱将楼装饰的富丽堂皇,形象独特的曲线层顶,巨大的体积和柔和的曲线,让整个古楼都愈显华美,掩映在夜晚的灯火辉煌之间,别具魅力。

三游洞楚塞楼引进全息多媒体技术,将历史传奇故事融入精彩的舞台剧中,用更加真实生动的手法来演绎。舞台剧《三峡·绝代风华》分别讲述了三峡际会、桃花惜别、杜鹃啼血、巫山云雨四大主题故事。传统的舞台表演结合沉浸式的多媒体技术,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融进古楼的声色繁华里感受最深刻的传奇历史文化。

三游洞之夜游新文化

在这个夜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打造宜昌夜游新景观成为新的使命。

三游洞作为宜昌老牌景区,引入高新科技将历史文化融入夜游休闲中,打造全新夜游模式,寓教于乐,提供更加丰富浓郁的文化夜游体验,很好的助推了宜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也让三游洞焕发出新的魅力。

闲暇之时,漫步于三游洞绿林之间,寻览于摩崖古洞里的千年诗文石刻,游走于最后的军垒遗迹和张飞擂鼓台间,遥望雄关之上的壮阔雄奇,俯瞰浩瀚江畔晶莹玲珑的亭台楼榭,无一处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寂静处有婆娑的月影摇枝,蛙唱虫鸣;喧闹处有绚丽的歌舞霓影,灯红酒绿。可徜徉石园,登高至喜亭,听松风江涛,也可去江边酒吧凭栏微醉,这里,有最深沉的古韵,有最壮美的晚霞,有最璀璨的夜色,也有最特色的酒吧。

全新三游洞,全新人文休闲新体验,颠覆了“白天游览、晚上住宿”的传统旅游模式,让游客能够全方位、全时段了解宜昌本地及三峡旅游特色、人文风貌。今后,白昼与黑夜两相宜,在全新模式的推动下,宜昌旅游形象将会更加立体、丰满,也更能带给游客希望。

本报记者周识通讯员杨雪本版图片由西陵峡风景区提供夜游三游洞张飞擂鼓台

《三峡晚报》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
三峡晚报电子版、宜昌三峡晚报在线阅读、三峡晚报电子阅报栏、宜昌三峡晚报电子版、三峡晚报查询、三峡晚报地址、三峡晚报在哪、三峡晚报在线阅读、宜昌三峡晚报

最新重庆旅游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