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4-26
20年前,重庆晨报独家报道了《救命骨髓在渝找到》(2004年3月24日),让刚成立3年的中华骨髓库重庆分库迎来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2004年4月26日,重庆市“捐髓第一人”滕华国在西南医院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当天下午通过空运到达广州实现“生命对接”。重庆晨报特派记者前往广州,见证了这一爱心接力全过程。
通过重庆晨报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报道,“捐髓第一人”的博爱与勇气,让更多的市民踊跃成为骨髓库志愿者,将自己的血样数据录入资料库,让“生命银行”发展壮大,供更多的血液病患者配型,为更多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20年前重庆诞生“捐髓第一人”
今年4月,通过重庆市红十字会和中华骨髓库重庆分库的帮助,重庆晨报记者联系上了当年的“捐髓第一人”滕华国,了解他的近况。当年的西农(现西南大学)学子,如今已成长为广西某市水保站副站长、工程师。
滕华国老家在甘肃,2003年9月成为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新生。当年11月,他参加了一次公益活动,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骨髓捐献)志愿者。当时,成立3年的重庆分库共有2000多名志愿者,但是配型成功率很低,其难度被形容为“大海捞针”。
2004年初,11岁的海南小女孩小海花被确诊为白血病。按照医生建议,其父母向中华骨髓库求助,通过在所有分库10万余份捐献者血样资料中寻找,最后滕华国的分型资料与小海花资料高分辨配型成功。
经过中华骨髓库“牵线搭桥”,广州和重庆的医院紧密互动,滕华国与小海花各自准备,2004年4月26日、27日,滕华国连续两次献出造血干细胞110毫升,成为患者重生的生命的种子,他因此成为重庆“捐髓第一人”。
捐献过程跨越时空载入城市记忆
重庆大学生首次向广州白血病儿童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当时重庆人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重庆晨报的记者记录下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
卫生主管部门召集市内各大医院血液科专家,论证异地献髓的科学方案和相关预案,确保捐献和移植手术万无一失。专家组论证认为,在低温环境下,造血干细胞可以维持12个小时的活性,从采集开始的10多个小时内必须完成移植,只有空运能保证时间。
市内多家单位相继行动,为此次“爱心大接力”护航,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将为运送造血干细胞的恒温箱实行“免检”,以免X光照射,确保造血干细胞活性不受影响。
同年4月26日、27日,在提前几天注射动员剂后,滕华国外周循环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含量达到峰值,两天共献出造血干细胞110毫升,这些“生命种子”成为小海花重生的最珍贵生命礼物。西南医院血液科医生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两名“护髓使者”两天在空中累计飞行8000里,包括重庆晨报在内的市内多家媒体前往广州见证爱心行动。
当年4月28日,滕华国返回学校受到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同一天,广州南方医院宣布,接受重庆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第一个新植造血干细胞已在骨髓中定位。一个月之后,小海花主治医生何岳林介绍,经过体检分析染色体指标,小海花体内染色体已变成XY(男性染色体),小海花获得新生,而滕华国身体指标也非常健康。
“捐髓第一人”鼓舞无数志愿者
在“捐髓第一人”示范带动下,当年重庆市志愿者又连续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血液病患者,其中包括国内首次向海外华人患者捐献。志愿者吴渝是重庆医科大学学生,2004年6月,她向美国一位华人血液病患者捐献了“生命种子”,当年11月,她登上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超过20万人”纪念邮票,全国上榜者仅有3人。
“那一年,我和吴渝、徐青等志愿者都成为好朋友,每次志愿者准备捐献前我都会到医院看望,告诉她们一些注意事项,并以自身经历鼓励他们勇敢坚强。”滕华国说,自己的行动很平凡,但对于重病患者而言非常有意义。
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滕华国对后续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有非常重要的鼓舞作用,包括重庆晨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在内的集中宣传报道扩大了这种影响,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从而让更多血液病患者获得重生的机会。
重庆“生命银行”仍在发展壮大
据了解,重庆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作为中华骨髓库的分支机构,负责重庆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动员、登记报名、血样采集、HLA分型检测和数据传输、供者再动员、高分辨检测、体检、捐献采集及捐献后随访等工作。从2004年初的2000余人,截至2024年4月19日,重庆分库已有志愿捐献者8万余人,志愿者规模20年间扩大了近40倍,“生命银行”的壮大,提高了配型的成功率,至今重庆市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78例,用于挽救279名血液病患者生命(一例同时挽救一对双胞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