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 > 机关事业 > 正文

重庆师范大学:“烛光”照巴山“跨越”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0/12/24 18:24:14 浏览:264

来源时间为:2020-12-24

一直以来,重庆师范大学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特色,与重庆市城口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烛光·跨越”行动计划,共同建立第一所附属中学--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重师城口附中”),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创新

高效机制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借助重庆师范大学人力、智力资源优势,重师城口附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初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当地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重师城口附中的建立,改变了城口县只有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的历史,为当地教育引入了竞争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成立后,每年留住拟外出求学生源20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本地中小学生到外地读书的势头。

目前,学校硬件条件已逐步完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STEM创客工作室、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图书馆、标准塑胶运动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各类功能房等场所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3.1亿元,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

同时,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从最初的开设20个教学班,到2020年开设初高中76个班,学生总规模已达4038人,教职员工规模达328人。

此外,学校内部治理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城口县教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县广泛推广,其中,城口县“学校共同体”“校长读书论坛”“教师招聘制度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学本式课堂”等改革创新项目已先后落地。

多元化培养

四大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长期的区位发展劣势,城口县教育基础较差,学生外流现象严重。为此,重师城口附中实行“名师带动、科研推动、精神驱动、人文感动”四大驱动战略,通过“重师岗前培训、名校跟岗学习、期末专题培训、国培市培轮训、专家工作室引领、青蓝结对工程”六大培养举措,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其中,该校先后对200名教师进行了教学水平测试;在重师岗前培训148名教师;聘请50余名重师及市级专家到校分学科专题培训2轮;选派教师到重师参加国培和市培40余名;选派教师到重庆市及市外重点中学长期跟岗学习30余名;成立科学、心理学、美术等专家工作室,重师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建立“重师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聘任重师教授作为学校教研员,建立“重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对全校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专项培训。

目前,重师城口附中多元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得到普遍认同,当地很多学校通过附中寻求重庆师范大学支持。据统计,重庆师范大学先后免费为城口县培训教师300多名,选派支教、送教教师120多名,招收全科教师15名,输送优秀师范毕业生49名,安排“三下乡教育实践”大学生230名,资助城口“未来教师”、在校大学生150余名60余万元。

此外,重师城口附中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目标考核、末位淘汰”的管理方式,让教学、管理、工勤等岗位面向全体教职工公开竞聘。在日常工作考核的基础上,对所有教职员工进行年终综合测评,向每个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家校共育

特色课程发掘学生“闪光点”

办学以来,重师城口附中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教学,推行“2 4 N”课程模式,践行“因材施教”教育方针。

其中,“2”指对相关学科实行A、B两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通过定期学业水平测试,让学生在A、B班浮动,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4”指对艺体类学科进行分类教学,学生除了完成相关课程领域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内容以外,还可以选修专项课程,坚持“因生而动”,培养行业人才。“N”指若干社团课和项目课,学校将社团课和项目课纳入课表,所有教师均可申报,经过学校评审即可开课。

同时,该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研发开设了“太极拳”“书法”“远足”“象棋”等30余门校本课程,增强文化自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规划“第二课堂”,开办了“校园吉尼斯”“心理剧场”“新年音乐会”等近40个社团课和项目课,发掘学生“闪光点”,激发学习潜能。

鉴于城口县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学校通过全员家访、慰问家庭贫困学生、党员教师与后进学生结对等方式不断加强与家长的交流,达成教育共识;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设置“校长信箱”、发放家长问卷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收集意见建议,形成互相监督、共同管理的育人机制;通过“智慧校园”“微信公众号”“钉钉家教”等线上平台与家长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交流教育方式方法。(胡虹、游晋宇)

最新机关事业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